BYsan

 找回密碼
 成為會員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1202|回復: 4

元代征日戰船船體復原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17 11:26: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題:元寇軍船船體復原)

山形欣哉(日本海事史學會理事)
石井謙治(日本海事史學會會長)著

(海洋大學某教授譯)

元寇所使用軍艦之實態,尚未完全解明。北九州灣海戰之元、朝鮮、日本軍艦。由圖畫史料及打撈結果之復原圖、元寇軍艦之構造。

1.朝鮮風貌之軍艦爲主力軍—文永之役

很早以前元朝就不停的督促朝鮮做他們遠征日本的前鋒部隊,雖然朝鮮一直藉故拖延,但是最後還是不得不屈服於元朝之威嚇,於1274年1月16日至當年5月底間,總計建造各類大小船艦九百艘(含戰艦三百艘)。在「元史」中亦記載著「千料舟、拔都魯(輕快速艇)、載水艦各三百艘」,另外在『高麗史』及『金方慶傳』亦記述著「具有我國固有造船之樣式」,由此可知這些艦艇都是由朝鮮所建造。

「戰艦三百艘」上除了挑載兩種類的小型艦艇外,另同時載運「蒙漢軍二萬五千人、 操作手(舵工或操帆工)、航海員、水手六千七百人」,計三萬九千七百人航向日本。每艘「千料舟」戰艦平均搭載130-140人,此戰艦爲忽必烈大帝令朝鮮之元宗「大小約可容納三、四千砧即可(宋元代之”砧”約80公升=日本之”石”,約150公升之一半)」,於1268年時建造完成。

圖示之戰艦乃依據1983-1984年在韓國莞島附近撈起之沈船,仿其大小及外型之復原圖。距今750年前宋朝徐競的「宣和奉使高麗圖經」是唯一可作爲參考之文獻,至於其上之布帆可能是曾經被官方徵召使用過。

2. 元朝威信爲注之大型戰鬥部隊—弘安之戰

『高麗史』(1281年)曾記述著「茶丘、折都率領蒙漢及朝鮮聯軍(約四萬貳千人)自合浦出發,範文虎自江南統率十萬蠻軍出發,兩軍並於日本岐島(壹岐)會合」,也就是指東路軍及江南軍而言。東路軍約四萬二千人,總兵力約與永安之役略同。船上操作員所占比率由17%大幅度的增至40%左右。其原因可能是爲了減低前次戰役因操作不當所引致之損傷,而將其人數作必要之增加。至於對於江南軍,『元史』中亦記述著「範文虎將軍再度使用三千五百艘船艦,率領十萬大軍前來攻打」,其船艦操作員比率若與前述相同的話,大約有四萬人左右,戰鬥丘員部份「漢軍二萬七千、蒙古軍七千人」(粗略概算的話,南宋軍人數不到三萬人)。另外若假設艦隊編制與文永之役相同時,則三千艘船艦中戰鬥艦約爲1150艘,每艘平均約只載運九十人,可能是因爲路途遙遠,想多載運水和食糧的緣故。但是從長崎鷹島近海打撈起來的江南船錨遺物來看,筆者推測複元船的尺寸計有43尺(約13米)、59尺(約18米)、126尺(約40米)等三種不同類型,說不定當時是依船體大小,區分成大艦隊/艦隊/船隊的可能性極高。

3. 采最先進技術製造之元朝軍船

自從文永之役敗戰而返後,元朝忽必烈爲了維護皇帝的威名,不計成敗與否,非得再挑起弘安之役不可。
直到弘安之役前,一直流傳著要藉此戰役,犧牲舊南宋軍降兵的論調,假定如前述江南軍中真有不到三萬人(不滿30%)之舊南宋兵的話,此種論調絕對不成立,因爲若真的想犧牲南宋士兵,其所占比率應該更高才能符合上述論調。
至於有關永安之役所動用船艦的資料部份,雖然到目前爲止僅有『蒙古襲來繪詞』爲唯一可資佐證之史料,但是自從一九七四年泉州船(宋代)被挖掘出來起,陸續另有寧波船(宋代),一九七九年出土,新安船(元代),一九七四及一九八四年韓國西南部海底出土、蓬萊船、象山船(明初),一九九五年寧波市象山縣出土,等古物被發掘出來可供參考。

使用傳統的直狀釘或釘(J型釘)接合船體外板,足見具有極爲出色的木工技術。尖狀船首、箱狀船尾,除新安船之外中央剖面(參照上揭中央斷面圖)近似於圓弧形。船的龍骨(明代時稱爲縿)與外板一體成形,半內藏於船體。另外尚留存帆布杆支撐材及帆布杆兩側支架材之插入孔,而且尚有使用過防水塗料的痕。
在當時裝配船尾舵及羅盤裝置的中國船,毫無疑問的擁有世界最先進的科技。但是所有打撈上來的遺物只拘限於船底部份,船體上平部構造未能流傳於世,最令人可惜之處。雖然對於宋代航行內陸運河的河船,留存有非常珍貴的史料(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但是於不同類別之海船資料卻是付之闕如。

日本謙倉.室酊時代,有許多畫卷描繪日本僧侶渡海至中國之傳說,圖畫中所示之船絕大部份都是臨摹從中國輸入之畫冊而來,可能是因爲無法理解船體結構,有許多抄寫錯誤的地方。雖然如此,但是共通點還是很多,因此很容易使人聯想到真實的船體模樣(上示圖解文是依畫帖爲範本所畫出之一例)。

在所有相關史料中,『蒙古襲來繪詞』應是記載的最爲出色之文獻,雖然忽視船帆或其他船用器具,相反地船用裝飾品倒是記錄的淋漓盡致,但是由於沒有什統一性可循,因此也有許多非得看到實際船體才有辦法解明的地方。例如:筆者圖解文所示之「槳」,是當時或江戶時代的日本人所無法理解的東西。這是中國很獨特的創舉,屬船首舵的一種類型。當船頂風蛇行前進時,因爲風從帆的背面吹入,船首必須隨時立刻反向運動,此時「槳」就是用來劃水(oar)轉向之用。這種技術雖然未傳入日本,但是卻很清楚的把槳的支撐材描繪出來。雖然有很多人對筆者目前所進行之復原工作,存有多此一舉的疑問,但是筆者議想從造船技術演進史未能完全解明之處作爲切入點,期望能從中得以解讀原始的真貌爲目地。
總之,若比較日本及元軍(江南)之造船技術,我們不得不承認船艦性能差距,彼此間曾有如天壤之別的時期存在。

4. 小船行大運日本勝利

『蒙古襲來繪詞』裏有一幕日本軍船攻擊元軍船的場景,但是文永.弘安之役時元軍於海上突遇大風暴侵襲,船隊幾乎瀕臨全滅狀態,僥倖逃過大難的船隻,途中自動撤退是所周知之史實,不可能是此描述日本軍戰勝元軍的情景。
相對於元軍,反而對日本軍損傷情況甚少著墨,原因在於當時日本船隻若遇海況不佳時,所能採取的措施除只有儘早回岸,避風雨之外,別無他策,想當然幾乎不會有任何損害。若日本軍多數使用繪詞(參照五十三~五十六頁折頁內)所示之小型船(艜)的話,可能就是在述說風平浪靜、絕佳海況下的殘敵海戰。
本來艜因側面幹水面積小,僅能適航於小河川,若硬要于海上時,亦僅限於平靜穩定之海況。有別于戰國時期的大型船隻,謙倉時代船隻的構造還是屬挖木型船(將木材挖成中空所建造而成的圓柱狀船)的範圍,例如:上揭圖畫所示之艜,可清楚的看到是由船首材.船體材.船尾材三類所構成之典型挖木型船。多數使用圓柱狀粗大樟木建造,但是因受限於木材長度,不得不將船首、船尾分開製作後,再接合起來,以補其長度不足之缺;另外爲了強化船體之耐波性能,船身做成彎曲狀。
在日本的各類型船艦中,兵部大臣少貳經資及薩摩國下野府總督島津久親等軍方要員之旗艦爲最大型船隻。兩艘船隻外形有別於其他船艦,是當時最典型之結構式大型船艦,但是因其外表無任何軍用裝備,充其量也只是臨時調用航行內海之運輸船罷了。果真讓此所謂的軍艦對抗元軍的話,又如何能抗得了呢?在此情況下,日本軍至多只能采奇襲戰術應敵,甚至連『八幡愚童訓』也記述著:「若有迫近者大船就會放炮,日本船艦難以招架,且時常會被擊中」,就算剛開戰時能奇襲成功,但是隨著元軍提高警戒心,到後來無形中降低了奇襲奏效的機會。面對軍備質量俱佳之元軍,開戰之初日本就采回避海面戰鬥之策略,因此想定於沿岸迎擊,故而加強防禦工事,當然這也是戰術上必然的措施。

果真如此的話,若不論兩軍船隻性能之優劣點,對於受盡暴風摧折的元軍而言,得以在陸地躲過風浪而擁有「地利」之日本軍,是決定成敗勝負的最大主因。
原刊于《英雄群像》第84期,2001年1月(日本)東京學習研究社出版
□戰艦(圖一列於後頁)

朝鮮受元朝之命所製造之船艦,參照筏之型式加以改良發展出來。千料舟(容積量約3,000至4,000砧)之尺寸長約20公尺以上、寬約4.5公尺、深約2.4公尺。曾有高麗造的船使用布帆的記錄,但是無法考證此船是否曾參與攻伐日本之役。
□拔都魯(圖二)

朝鮮制輕快速艇,主要用於登陸用之快速艦艇。爲了能夠搭載於大型戰艦上,因此大約只有長6.7公尺、寬2公尺左右之程度,由此尺寸推算載運十名左右戰鬥兵,約需九名水手。爲了加強登陸灘性能,船首設置有突出部,此外另設有供拖航用之圓鐵環。

□戰艦(圖三)

當時在日本無足以抵抗此(元代)大型戰艦之船隻,雖然作爲攻擊日本時登陸部隊之母艦,實際上就是戰鬥用艦艇。若由長崎鷹島尋獲之船錨來推斷的,長度足足約40公尺,不啻爲一大型船艦。船首之突出物爲「槳」,當其劃過水時等同於舵之效果,是古代中國船隻最獨特的機構。

□拔都兒(圖四)

與「拔都魯」爲同音異體船隻(蒙古語爲勇猛之意),若一枝「櫓」同時有二人操槳的話,應爲船速極快。由「櫓」的數目來推算的話,大約可載運十名兵士。

□載水艦(圖五)

因不需登陸搶灘用因此不在乎其船速,可能是爲了儘量提高載貨是而加長其寬度。我們可以想象到當時船艦甲板上,堆積很多登陸部隊用補給兵器及食糧等貨品。

□ 第五根「梁柱」(船體隔板) (圖六)

將龍骨藏於船體內

1984年山東半島北中部之蓬萊縣所發掘元末明初船。底部保存情況良好,足證極先進造船技術所建造,石錨重456kg之四爪鐵錨也同時一起出土。此圖爲參照前揭圖文及相關史料,再以重現之物。

「華岩宗祖師繪傳」中之宋船加以補添色彩。由史料推測爲十三世紀前半所建,二面網狀帆、船首絞車、船錨等與『蒙古襲來繪詞』所繪之元船非常相似。
□(上)『蒙古襲來繪詞』(菊池神社藏書)裏僅有之日本最大型軍艦(圖七),上半爲少貳經資、下半爲島津久親之座艦。船首及船尾底部可看到黑色之圓形木,基本上是屬於挖木型船,其上再以複數以上之材料所建造之准結構型船艦。與小型船(艜)不同之處在於操槳手需站在突出船體兩側的木板上操槳,另外船尾部寬大直立狀舷側板及船舵構造也是值得注目之處。圖中將代表性人物畫的過於誇張,另外水手也僅僅只有4~6人、將士也寥寥無幾,由船尾的特徵來推算的話,船的噸位頂多只有200石(約20噸)左右。可是若與蒙古(元)軍船比較的話,雖然美其名謂之「軍艦」,其實只能說將平時用來做輸送貨物之船,臨時轉爲他用罷了!

□ (左)正在攻擊元軍船的日本小船 (圖八)

船首部分是由將圓木挖成中空狀之艟體部與其他部分接合而成,由圖可很清楚的看到船底托合處的痕。小型船有幸能出擊殲敵,當時海況必是雨過天晴、海面平穩之絕佳狀態。
發表於 2005-6-17 11:35:31 | 顯示全部樓層
碧驚目一郎  在 2005-6-17 11:26 AM 發表:

(原題:元寇軍船船體復原)

山形欣哉(日本海事史學會理事)
石井謙治(日本海事史學會會長)著

(海洋大學某教授譯)

元寇所使用軍艦之實態,尚未完全解明。北九州灣海戰之元、朝鮮、日本軍艦。由圖畫史料及 ...


我對日本史無咩研究....
發表於 2005-6-19 12:37:14 | 顯示全部樓層
冇圖ge?
發表於 2005-6-19 19:05:35 | 顯示全部樓層
冇圖點知點嫁~~
 樓主| 發表於 2005-6-20 07:33:57 | 顯示全部樓層
太內了.....所以沒圖.......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BYsan

GMT+8, 2025-1-19 07:56 AM , Processed in 0.04152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