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san

 找回密碼
 成為會員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753|回復: 1

匈奴之謎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13 12:04: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簡介
匈奴的人種是Turko-Mongolian
匈奴是草原上的遊牧民族,所以會實行草原固有習俗,例如收繼婚(Levirate)等
匈奴是沒有文字,所以研究匈奴的歷史就要依賴中國的史書,包括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等

組織

很多時,我們會讀到匈奴的組織會有左和右之分,例如左翼右翼、左賢王、右賢王之類,其實與其狩獵習慣有關。要打獵,如果率隊兵一味直線追逐,那些動物隨時可向左移右移而閃走。如果將隊兵分左右兩路包抄,捕獵的成功率就會相對地提高。匈奴於是在此取得靈感,將組織分成左右,使他們更能在搶掠別人部族時,將敵人當成動物包圍,以使敵人無法逃脫其包圍之下。

至於左翼強還是右翼呢?基本上是左翼比右翼強。從匈奴的方向看,左翼對中國,右翼對戈壁沙漠,左翼能夠隨時在中國搶掠,要搶掠就率兵南下,搶掠完就返回草原享用戰利品,相反右翼對沙漠,搶鮮人掌咩?由於左翼比右翼資源多,自然左翼強。

至於政治組織方面,匈奴可謂大約實行今日的邦聯制度(Confederation),匈奴各自有不同的部族(tribes),而匈奴王(單于)就是由各部族所公認的政治和軍事領袖。遇有重大事情或大規模的軍事侵略,單于就會親作決策,反之其他時候會由族長(tribes leader)自行話事。由於單于是由大家公認而選出來,所以很多時會就人選而出現意見分歧的情,於是匈奴間唔中就自己內裏鬼打鬼,爭做單于,因此繼承皇位的傳統都頗血腥。正因如此,大部份能夠能久安其位的單于都是用武力得天下,所以單于的質素一般都會較高,而較少像中國一樣,成日出現昏君。

宗教

匈奴人所信奉的是薩滿教,薩滿類似先知、巫師、醫生。在匈奴人眼中被視為最聰明的人,只有他才能與薩滿神靈接觸,所以地位尊崇,單于也要忌他三分。

人種

本文一開始就話匈奴的人種是Turko-Mongolian,但其實這個說法曾受到質疑。1922年考古學家在一處匈奴人曾居住的山叫noin-ula 發現Indo-Iranian 的人像畫,所以推想匈奴未必是Turko-Mongolian,但其實此論點難以成立。

1.發現張Indo-Iranian的人像畫,未能代表什。

2.此外根據史記漢書等官方史書,日後匈奴的支系後裔如突厥、蒙古等的文字有相似性,例如突厥人和蒙古人同用 tngri 一字解天堂、Tumen一字解一萬。
所以匈奴是Turko-Mongolian 的機會大於Indo-Iranian。

中國普通寫史書稱外族人為胡人或塞人,其實這個set好大,所以要知外族的 “籍貫”就要靠語系加以區份,故早前寫兩篇語系正是為此。

匈奴,其先祖本姓夏侯,到公元前3世紀左右開始勢力強大。秦統一後,曾於公元前215年派蒙恬率兵伐匈奴,其勢稍弱,但秦滅亡後,匈奴又再度強盛起來,而令匈奴強盛,一切要歸功於冒頓單于。

冒頓本是前妻所生的太子,後來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寵愛後妻所生的幼子,於是意欲將冒頓廢除,當時月氏國勢力(月氏正是當日塞種人的後裔)強大,匈奴也要畏其三分,於是頭曼單于藉故派冒頓到月氏國做人質,而想改立幼子為太子。冒頓當然憎恨他的父親,頭曼單于其後更不理冒頓死活,派兵攻打月氏。月氏王大怒,於是要殺冒頓,冒頓乃連夜偷馬逃亡。冒頓出走後,返回故土,老父見兒子歸來,多少總有兩分香火之情,故交一萬騎兵供他管理。冒頓開始招兵買馬,並建立自己的勢力,其後更於公元前209年殺老父,誅其後母、弟弟及不服從的大臣,並自立為單于。

當時匈奴可謂四面環敵,北有丁零、堅昆(匈奴別種,居今西伯利亞葉尼塞河Yenisey上游一帶地區)、東有東胡(即烏桓、鮮卑的祖先)、南有鄂爾多斯(Ordos),西有月氏國(今甘肅張液縣)。冒頓單于將他們逐一擊敗,其中為報前仇,攻破月氏國後,殺其王並將其頭置為酒器。月氏乃與匈奴結成世仇,但不敵遂向西逃亡。逃亡的眾走到中亞細亞,阿姆河和錫爾河一帶(Trans-Saxonia今烏別克斯坦),史稱為大月氏,殘留下來沒有逃亡的人民,史稱為小月氏。

冒頓單于統一漠北後,開始有南征中國的意欲。當時漢朝初建,劉邦剛擊敗項羽,眼見匈奴勢力,乃於公元前200年,親率三十萬大軍北伐匈奴,但被圍困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差點兒為匈奴所俘。雖然高祖成功逃脫,但此役漢軍損失重,再不敢揚言攻打匈奴。漢朝為息干戈,於是行和親政策,並每年輸送酒食。高祖死後,冒頓單于之子老上單于欲娶呂后,呂后當然震怒,但對他無可如何,惟有婉言辭謝,並厲行和親政策以息干戈。
漢朝雖受屈辱,但卻換來和平,遂有文景之冶。但匈奴時來寇邊,始終成為邊患,到武帝時,終於再起戰禍。

請大家緊記Trans-Saxonia,今烏別克斯坦,此為水草豐足之地,以後遊牧民族被中國打敗,西遷者多至此地。


西域爭霸戰

漢武帝年幼登基,欲雪前恥,乃決心放棄和親政策而征伐匈奴。他一方面先後派青、霍去病、李廣等名將出擊匈奴,另一方面又派張騫出使西域,以聯合西域之國夾擊匈奴。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聯合昔日匈奴的死仇—大月氏夾擊匈奴,時間為公元前139年,他和百多名隨從由隴西出發,由嚮導廿父帶領,當走到河西走廊時,便被匈奴俘虜,張騫無法衝出匈奴佔地。張騫被佔十多年,期間娶妻生子,但張並無屈服,持漢節不失。到公元前129年,張逃脫,向西逃跑,到天山南麓的車師前王庭(今新疆吐魯番),進入焉耆(今新疆哈拉沙爾一帶,近博斯騰淖爾,仍名焉耆縣),龜茲(今新疆庫車、拜城縣境),再到疏勒(今新疆喀什噶爾、迦師縣一帶),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到達了大宛(今烏茲別克共和國費爾干納盆地)。大宛王派人送張騫到康居(今哈薩克共和國撒馬爾罕),再轉送到大夏(今阿姆河流域,約今哈薩克共和國及阿富汗左右),轉送至月氏國(今巴克特里亞地區)。原來昔日的大月氏被匈奴所迫而西遷,進入伊犁河畔,又再被烏孫攻擊,結果不斷西走,最後到阿姆河並改業務農,生活安定,已無意東還找匈奴復仇。張騫只好歸國,回歸途中又再被匈奴拘留了一年有多,後乘匈奴內亂,乃乘機脫身‧此役前後十三年。

在張騫西行期間,武帝所派的霍去病北伐匈奴,最遠深入匈奴之境而至祈連山(今甘肅縣張液縣西南),斬匈奴三萬餘人,俘二千五百人。漢朝當時佔領隴西、北地、朔方、上郡、雲中五郡的邊外,可謂盡得河西地(今甘肅省黃河以西地區)。

公元前119年,漢朝已控制河西走廊,正準備痛擊匈奴主力。漢計劃聯絡在匈奴右部的烏孫國(今新疆伊縣),共同對抗匈奴,勸其重返敦煌一帶。這就是著名的「斷匈奴右臂」的戰略。張騫於是再次出使,並率領三百人組成的使團,每人備兩匹馬,帶牛羊萬頭,金帛貨物「數千巨萬」,進行游說,但是烏孫不肯東返,張騫分遣副使到如大宛、康居、月氏、大夏等國訪問交結。到公元前115年,烏孫使者幾十人隨同張騫到了長安。可見漢已逐步爭取到西域各國的支持。

張騫通西域後,漢武帝經營西域之興趣日濃,並於公元前116年-111年間,先後設置武威、張液、酒泉和敦煌此河西四郡。當時的西域各國,大體是依違於匈奴和漢兩大族之間,這可由烏孫與漢通婚,但不久又納匈奴女為王妃可見。亦基於此,西域霸權乃產生爭奪戰。武帝在晚年,曾兩度用兵於西域,漢在西域才佔優勢。

第一次用兵在公元前108年,因樓蘭(今新疆羅布淖爾一帶,位於無羌縣)、車師(今新疆吐魯番)二國為漢通西域必經之地,漢使來往頻繁,兩國不勝其擾,乃攻殺漢使,並為匈奴耳目。武帝出兵攻破之,從此漢使西域,得以無阻。

第二次用兵是在公元前104年,武帝派李廣利伐大宛。大宛產良馬,然而不肯奉獻,並殺漢使者,故漢朝決定以武力解決。此役苦戰三年,前後出兵二十萬,才征服大宛,獲良馬千匹。從戰果看來,雖然得不償失,但漢的聲威因而西蔥嶺,震撼了整個西域,諸國紛紛派遣子弟入朝。漢並派兵數百,屯田於渠犁國(今新疆尉縣西),以供給漢使者糧食,至此匈奴漸感到西顧之憂。

可惜漢武帝見好又不懂收手,他在晚年討伐匈奴的事業中可謂漸走下坡,最烈的一役莫過於在公元前90年,武帝派李廣利率七萬人追擊匈奴,結果李廣利全軍覆沒並投降匈奴,可謂損失重。晚年對外戰爭的失敗,國內的不安,以及家庭的慘變,使武帝對一切感到心灰意冷。極度的痛悔,使他清醒過來。他於公元前89年,頒佈輪臺之詔,宣佈不再出擊匈奴,並與民休息,可謂挽救了漢朝立即衰落的命運。武帝於公元前87年病逝,在位五十四年,享年七十歲。

漢朝雖揚威西域,但衹靠武力是不能持久的,當西漢大兵一旦退出西域,匈奴騎兵隨即跟而至,西域各國因日久畏服於匈奴,至此勢必倒戈相向,聽取匈奴之指揮,故西漢在西域之勢力,至昭帝時尚未得到充分的發展。

公元91年,竇憲派部將於金微山(今外蒙古阿爾泰山)擊破北匈奴,北匈奴單于逃遁,不知去向,而自此北匈奴絕跡於中國史冊。究竟北匈奴逃往何方呢?由於地理及天氣因素,作為遊牧民族的北匈奴再難繼續北上,而當時南有東漢,東有東胡、烏桓,故北匈奴要逃亡一定會向西遷徙。研究內陸亞細亞的歷史學家、考古學家、人類學家等就西走的匈奴是否西史上的匈人(Huns-- 直接促成西羅馬帝國滅亡的民族)展開了長達二百多年來的學術爭論。
 樓主| 發表於 2005-6-13 12:05:00 | 顯示全部樓層
公元1770年,外國學者著有 Histoire gnrale des Huns des Turcs, des Mongols……(匈奴、突厥、蒙古及其他西部韃靼各族通史),其中論証了4世紀出現於歐洲的匈人,即是中國的匈奴人。但這個說法引起很大爭論,至十九世紀,格拉勃洛德認為匈奴的人種是 Turko-Mongolian,而匈人屬Finnish芬族,兩者乃不同的民族。兩派都各有支持者,直至近二十年來,隨考古學家不斷發掘出文物,已頗有力地証明匈奴人即匈人。以下將根據目前的研究成果,嘗試將北匈奴西遷所經過的路線及地區重構如下:

公元91年,北匈奴於金微山(今外蒙古阿爾泰山)戰敗,隨即逃入烏孫國北部(今新疆伊縣),留居時間大約為公元91年-160年。公元166年左右,以檀石槐為首領的鮮卑北拒丁零(今西伯利亞葉尼塞河Yenisey上游一帶地區),西擊烏孫,佔據匈奴故地之餘並準備西征。在鮮卑的威脅和驅趕下,北匈奴大部離開烏孫,向西北遷徙,進入康居。

康居是當時西域的大國,人口眾多,物資豐富,位於今撒馬爾罕,吉爾吉斯(Kirghiz)草原北部,其地在錫爾河中游以北,哈薩克南部地區。其實匈奴遷入康居並不是沒有先例。上回曾提及公元前54年,呼韓邪與郅支爭單于之位,呼韓邪最後爭位失敗而投靠中國,宣帝即善加款待並助其立國。呼韓邪能返國即象徵郅支單于的失敗。原來當日郅支單于爭位失敗,就率領一部份匈奴部落逃入康居東部,並曾一度控制康居。西漢元帝時,西域副校尉陳湯派兵深入康居,並誅殺郅支單于,但匈奴部落並未盡驅。事隔一百多年後,匈奴再次大規模深入康居,估計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康居最後戰敗,北匈奴遂居其地。康居可謂亡國,絕跡於中國史冊,而其遺民則越錫爾河南下,成立以後的康國。北匈奴人在康居留居近一百年(約公元160-260年),又向西遷徙。離開康居的原因,可能是受到大月氏貴霜王朝的驅趕和康居遺民的反對。至於北匈奴的一部份老弱殘兵,因無力西行,故在龜以北成立悅般國。

北匈奴繼續由康居西北上,進入奄蔡,殺其王而佔有其國,統治達一百多年(約公元260-373年)。奄蔡即今日的裏海北部,其人為塞種人(Scythians)的後裔。西史稱奄蔡為阿蘭,其人為阿蘭人。從此匈奴人可謂到達了歐洲的東部地區。

在這二三百年中,匈奴人經歷了重大的變化。實際上匈奴人既在沿途留下不少部落,同時也大量吸收沿途各地不同的族群,其統治者雖保存著匈奴貴族的傳統,而其群眾,卻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因此,到達歐洲的匈奴,與蒙古高原西遷時的匈奴人,在體質、生活習俗、社會組織、甚至在語言方面,都可能有了很大區別。

大約在公元374年,匈奴人聯合阿蘭人率眾侵入歐洲本土,進佔居住在黑海北岸的日耳曼族東哥德人之居地。當時東哥德人剛建立政權,領土東起頓河(River Don),西至第聶伯河(River Dnepr),約今日俄羅斯西部至烏克蘭地區,而日耳曼族東哥德人的領土東部剛好與阿蘭人接壤。北匈奴人進攻東哥德人,東哥德人的首領倉皇應戰,兵敗自殺,而東哥德人亦於375年投降。

匈奴人之後繼續西征西哥德人,西哥德人立即西逃,匆忙渡過多瑙河(River Danube),逃亡入羅馬帝國境內。西哥德人南逃入希臘等地,而東哥德遺民逃入意大利,史稱為 “蠻族”入侵。衰落中的羅馬帝國面對內憂及突然而來的外患,加速其內部的分化,終於在395年分裂為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

匈奴人征服東、西哥德人後,又北伐征討日耳曼各部落,最終以匈牙利平原為基地,建立一個位於東歐的大國家。434年,匈人著名領袖阿提拉及其兄弟布列達繼位為王。這時匈人領土和勢力東起咸海(Aral Sea),西至萊茵河 (River Rhine),南到阿爾卑斯山 ( 意大利北部 ) ,北至波羅的海(Baltic Sea),威震四方。歐洲的匈人帝國曾多次與東羅馬帝國交鋒,東羅馬帝國連連敗北,迫使東羅馬向匈人帝國承擔一系列義務。450年以後,阿提拉又向西羅馬進行攻擊。

451年,阿提拉率五十萬大軍,進攻西羅馬,西羅馬與西哥德人聯合抵抗,雙方死傷十多萬,阿提拉遭到挫折後退兵。452年又直搗羅馬,但由於匈人軍中瘟疫流行而退兵。453年阿提拉死,隨著阿提拉的逝世,看起來似乎不可一世的強大帝國隨即自行崩潰,而阿提拉的一名弟弟則在多瑙河下游、匈牙利地區定居下來,匈人從此就逐漸融入歐洲各民族之中。匈人勢力開始減弱,日耳曼民族就再度興盛起來,結果,西羅馬帝國於公元476年為日耳曼人所滅。(當時中國已是南北朝的混亂時期)

至於今日的匈牙利人是否昔日的匈人呢?答案就應該唔多係。自從阿提拉死後,日耳曼人再度佔領匈牙利,不過匈人的一支又再度反攻。在4世紀至8世紀的匈牙利,可謂北匈奴的遺民與日耳曼人共同雜居,亦有斯拉夫人(Slavs)徙入其地。直到九世紀時,屬於烏拉爾-阿爾泰語系 (Ural-Altaic)的Finno-Ugrian的其中一支--馬扎兒人(Magyars)遷入其地,而今日的匈牙利人就是馬扎兒人的後裔。直至今天,馬扎兒族仍是匈牙利境內最重要的民族。至於北匈奴遺民則不斷逃難及同化而融入東歐的民族中。

上兩回已重構匈奴數百年來西遷的路線,但如何證明北匈奴人等如西史所記載的匈人(Huns)才是最大的難題。二百多年來,學者根據典籍比較、語言比較、考古上的發現和人種體型研究法嘗試去解決這個問題,但仍難獲得一致的結論。例如在語系比較上,匈奴屬於Turko-Mongolian,而不少學者則認匈人屬於Finno-Ugrian,所以他們有可能是兩類不同的人種。又例如人種體型研究方面,住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人骸骨與居住在高加索山區和匈牙利人的骸骨都並非百分之百相同。既然如此,實在難以有力地證明北匈奴人等如匈人。

不過,近幾十年來,考古上的發現逐漸破解這個謎題。理由是只要在歐洲匈人曾住過的地區發現中國匈奴所用的器物就能證明北匈奴人等如匈人。誠然,在高加索山區發現玉劍、長弓、日光鏡和漢絹,這些物品都同時能在蒙古草原發掘出土,此可謂證明兩者關係的證據。但有少部份考據非常嚴格的學者認為兩地發掘出相同的物品可以是兩個不同人種有交往、貿易聯繫,且當時已開闢了絲綢之路,中國的物品已可輾轉地輸往歐洲,難道當時的歐洲人又是匈奴人?直至發現食用的鼎(銅鍑)才能真正有力地提出證據。匈奴是遊牧民族,通常會在打獵後,用大鼎食,此可謂較為特別的生活習慣,但就奇在匈牙利草原上同時發現大鼎。此外,發現大鼎的路線是由中國的綏遠至匈牙利附近的地區,再向西的中歐、西歐就再沒有發現類似的大鼎。由此可見,匈奴人就是西史中的匈人(Huns)。

此外,<<後漢書>>記載奄蔡在東漢時改名為阿蘭。而在西方的典籍當中則亦有記載阿蘭人聯合其他民族(北匈奴)向西征討的史事。在典籍的互相印證當中,都能間接證明匈奴人與匈人乃同一民族。

雖然到現在匈奴人等如匈人的論調已獲得學術界普遍接納,但不同看法仍是有的,且留待將來再有新發現才補充現時的看法。

至於南匈奴,自從公元48年,王子比率兵降漢,自號為 “呼韓邪單于”,自此其部族受漢朝招撫而入居中原。於是南匈奴漸漸進入中原,其規模較大的遷徙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是在公元50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王子比)得到東漢政府的允許,將其部落分散居住於北方八郡,即今日甘肅慶陽以東至陝北、內蒙古、山西一帶。

第二次是在東漢末,曹操因南匈奴人數眾多,故將南匈奴分為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設部帥,後改稱都尉,並選漢人為司馬作監督之用。將匈奴分散於中國本土,可謂使匈奴與漢族進一步雜居。

第三次是西晉時期。公元265年,因為塞外水災的關係,塞泥、里難等二萬多人從河西入居內地;公元286年有十萬多口被安置內地;289年又有十萬餘口入降。

經過經幾次內遷,今甘肅、陝西、山西、河南、河北都有匈奴。他們一方面保持部落組織,另一方面,又要受當地郡縣官員的管轄。當然亦有一部份匈奴人因經濟困難的關係而落草為寇或淪為雇農、難民和奴隸。晉惠帝末年的八王之亂(291-306年),諸王互攻,他們臨時所招引的匈奴軍隊正是來自上述那批匈奴難民。

在同一時期(晉惠帝時)匈奴人首領劉淵遂趁中原內亂,於公元304年起而稱王,其子劉聰更發動「永嘉之亂」,先後擄晉懷帝和晉愍帝二人,並於316年滅亡西晉,自此開始「五胡亂華」之局面。

匈奴人在五胡十六國時,在中國分別建立四個短暫的皇朝,分別是前趙(304-329年)、後趙(319-351年)、北涼(401-439年)和夏(407-431年)。自夏滅亡後,匈奴就不再存在而同化於中國各民族中。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BYsan

GMT+8, 2024-12-14 06:34 AM , Processed in 0.0409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