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san

 找回密碼
 成為會員
搜索
熱搜: 活動 交友 discuz
查看: 905|回復: 2

中國古代戰車及車戰

[複製鏈接]
發表於 2005-6-12 19:42:0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戰車即古代用於作戰的車輛,適於在平原上衝擊追逐,行軍時可運載糧響、軍需,紮營時可用於防衛;是我國古代一種重要的軍事兵器。我國使用戰車作戰始於商代,(據現代考證似乎夏代即有較高的製造工藝,也有可以已用於戰爭。)鼎盛於西周春秋,在其後的年代中也一直是一種有力的輔助力量。

戰車結構:

我國古代戰車一般用兩匹或四匹馬,車體爲獨轅□,轅長近3米,或直或曲,轅前端有衡□,衡長約1米,上附有木軛□用於駕馬;車一般爲雙輪,輪子用木制,直徑約1.4米;長轂□;車軸一般長約3米在兩端鑲有銅□□;車身爲方輿□,車箱長約1米,寬約0.8米,四周設有欄杆,後方設有門以供人員上下。到西周春秋時期,對戰車結構作了進一步改進:加大了車轅的曲度,高了轅端,從而減輕了服馬壓力,提高了車速;加寬了車箱,使車體寬度一般爲1.5米左右,有利於作戰人員更靈活的在車內自由揮動兵器作戰;在□、轅、軛、等關鍵部位上大量使用銅制鑄件加固或裝飾,使車體更牢固,更耐用。(這類車被稱爲“金車”“攻車”或“戎車”)

人員裝備:

一般的戰車配備甲士三名,三人各有不同的分工,一人負責駕車稱爲“禦者”,一名負責遠距離射擊稱爲“射”或“多射”,一名負責近距離的短兵格鬥稱爲“戎右”。戰車的主要武器有兩類,格鬥兵器和遠射兵器。

車戰的主要格鬥兵器爲戈,戈是一種長柄的勾狀兵器,有鋒利的雙面刃和前鋒,戰車所配備的戈一般長三米左右,由“戎右”使用在戰車交錯時用於勾擊或啄擊。到了春秋時期戈大量的爲戟所取代。車上的甲士一般配備有青銅劍用於防身,在戰車毀壞或敵人躍上戰車時作貼身戰鬥。戰車上的遠射兵器主要爲弓或弩,這些遠射兵器由射手負責使用,主要在戰車較遠距離衝擊時,進行射擊。戰車上的人員防護主要靠皮制的甲胄和盾,(也有少量的銅制防具)戰車的成員主要直立與車中戰鬥,所以甲士兵用的皮甲都有較長的甲身,並且根據人員分工的不同有不同側重,如“戎右”需要揮動戈、戟等武器格鬥所以他的“披膊”一般只到肩部,而“禦者”則把“披膊”向下延伸到手手腕,並連有護手。戰車上一般使用大型盾,多數爲皮制,並在盾加綴青銅部件用於加固。到了春秋時期開始給駕車用的馬配備馬甲,用於保護戰馬免受殺傷。除此之外一般的戰車還在不作戰時運輸一些輜重,載有一些修理戰車所需的工具。

車戰的編制:

戰車是一種大型兵器靈活性較低很難單獨作戰,在戰車中一般除本車的甲士外還配備一定的“徒卒”(步兵)協同作戰,並在作戰中由一定數量戰車組成編隊。在西周一般每乘戰車配有徒卒十人,五乘戰車組成一隊,每五隊(二十五乘)組成一個“正偏”,每四個“正偏”(一百乘)組成一個師,每五個師(五百乘)組成一個軍。另外在車兵和直接配署的徒卒外還有大約兩倍的步兵單獨編組用於協同作戰。到了春秋車戰成爲主要作戰方式,隨著各國兵源的增加(春秋前一般只徵召平民貴族參加軍隊)軍隊中車載甲士和步卒的比例有了變化,每乘戰車的徒卒增大到七十餘人,(即當時許多文獻中所謂的車千乘,帶甲十萬)作戰時一般十五乘編爲一個“偏”,每兩個“偏”編爲一卒,這成爲車兵作戰的基本單位。

作戰動用:

我國戰車的使用主要在商代至漢代初年,以後其在軍中的地位被騎兵所替代,成爲一種輔助型的兵種。在車兵縱橫天下的千年間,其作戰使用根據本身的結構、戰術特點有著其特殊之處。戰車作戰主要在平原地區,雙方接近時先用弓弩對射,使用強大的火力希望造成對方的陣型混亂,接近時如果雙方的戰車正面相遇,兩車間的距離在4米以上,3米左右長的戈、戟等兵器無法殺傷對方,只有在兩車交錯的時候才能使用長兵器格鬥。戰車是一種大型的兵器,一輛戰車體積長寬各近3米,加上兩側部署的徒卒,要佔有相當大的體積,這樣的大型戰鬥單位的機動性很低,難以回轉和迂回。加上武器使用的限制,雙方要爭取在交錯格鬥的瞬間或得夾擊的機會。

使得要發揮出部隊的最大戰鬥力,就必須組成嚴密的陣型,要求部隊有良好的紀律、指揮。有了以上的特點決定了西周、春秋時代的軍隊作戰十分講究陣勢和隊型,所謂陣型指的是各種戰鬥的隊型,古代軍隊在作戰,行進,訓練時都有一定的陣型,以保障整個部隊行動的統一協調,使“勇者不能獨進,怯者不能獨退”,部隊在最大程度上發揮整體作戰力量。西周時期的作戰車兵一般採用大型的橫陣,在廣闊的平原上布陣,戰車一字排開不做縱深配置,把徒卒部署在戰車的前方,這樣的隊型可以左右呼應,避免受敵軍夾擊,在接近戰兩車交錯時,如果能維持嚴密的隊形有利於形成夾擊對手的機會。這一時期的車戰,隊型的整齊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戰鬥的勝負,在交戰時要不停的整頓隊形。

在這樣的作戰中統一的指揮是重要的,將領通過金鼓和旗幟來指揮軍隊進退、快慢和調整佇列,來保證戰鬥過程中整個部隊的隊型始終嚴整有序。但是這樣的作戰十分的節奏十分的緩慢,交戰過程中戰車不能快速賓士,步兵也不能快速奔跑,追擊時也要保持隊形,也不利於長途的追擊。典型的戰例就有在周滅商的決定性戰役牧野之戰中,周軍指揮就命令士兵每前進六、七步就停下來重整隊型,而商軍雖然人數多卻因爲士氣不振和奴隸的叛亂而隊型大亂,導致慘敗。到春秋時期車戰中陣勢仍然是制勝的關鍵,如在晉楚的鄢陵之戰中,就有人指出隊形不整的楚軍是不會戰勝的。但是與西周及春秋初期相比,這時的車戰有了較大的發展,陣型較以前更靈活多變,戰鬥中徒卒也發揮著更大的作用。

這一時期徒卒不再單一部署在戰車的前方,而是分散部署在戰車的四周,加強了向各個方面的機動力量。並且這一時期戰車不再是單一的列成密集的橫陣,而是分散部署,並形成多排的縱深部署,使戰車的運動更靈活,便於調動,能適應多變的戰場,防備敵人的衝擊並能快速的進攻和追擊。春秋時隨著軍事學的發展,軍隊的指揮們根據不同的兵力,地形等條件,靈活的把軍隊佈置成各種作戰隊形,能靈活運用陣型的軍隊往往能戰勝那些陣型不整或墨守成規的軍隊。

不同陣型有多種名稱如:魚鱗、魚麗、雁行,一字等,但基本的就只有兩種即圓陣和拒陣(方陣)其他陣形可以說都是這兩種陣形的變種。圓陣是一般用於防守的陣形,組成圓陣時戰車將首尾相連,結成環狀,徒卒部署在戰車的前方。拒陣主要用於進攻,拒陣中的戰車一般雙車配合作戰,攻勢時兩車分散夾擊敵車,守勢時兩車靠攏各自掩護友車的一個側面,避免被夾擊。因爲戰車的靈活部署這一時期也出現了追擊的隊形,即在高速的追擊中把方陣展開,從兩冀包抄敵軍,圍而殲之。

最後:

戰車和車戰,興起于我國商代,鼎盛於西周,春秋,沒落于戰國至漢初。在長達千年的時間裏它曾經成爲戰場的主宰,它的結構戰術也幾經變革,但是它本身造價高昂,機動性低,地形要求高(基本只適於在開闊平原作戰)等缺點也使它最終爲更靈活多變的步騎兵所取代,最終成爲一種輔助型防禦兵器。以後出名的漢代衛青所用的武剛車,晉將馬隆所造成的偏箱車,所起的作用就都是一種輜重的運載工具和機動防禦工事。

注解:

轅:車體的一部分,一部爲直木或橫木,自車箱伸出,壓在軸上,獨轅車轅在正

中,雙轅車則一左右。衡:指駕在車轅前的橫木。

軛:一種馬具,爲人字形,駕車時套在馬的頸部。

轂:車輪中心的圓木,四周連接車輻,中間有圓孔用於插車軸。

□:車的零件,青銅制,爲圓筒狀,套在車軸的兩端。

輿:指車箱或指車。
發表於 2005-6-12 19:44:43 | 顯示全部樓層
想起以前的戰爭真是慘烈

行頭的差唔多必死
 樓主| 發表於 2005-6-12 19:52:58 | 顯示全部樓層
天殺孤星  在 2005-6-12 07:44 PM 發表:

想起以前的戰爭真是慘烈

行頭的差唔多必死


自古有句行先死先ge定理....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帖 登錄 | 成為會員

本版積分規則

小黑屋|手機版|Archiver|BYsan

GMT+8, 2024-11-1 06:46 AM , Processed in 0.04261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